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我国再签国际海底勘探合同 成为有三种资源矿区国家

2014/4/30 16:57:23 | 1776次浏览

29日,年届花甲的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金建才第三次坐在了签字席上,代表大洋协会和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涅·艾洛提·奥敦通签订我国第三份国际海底勘探合同——富钴结壳勘探合同。

“如同以前签订的两份勘探合同,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的签订,再次表明我国高度关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并为此不懈努力。”在29日举行的签字仪式上发言时,这位“和大洋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的海洋人有点激动,“我们已日益感受到国际社会对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不断增长的信心,也充分认识到人类科学认知和保护深海环境的责任。”

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拥有三种资源矿区的国家

29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提出,新一轮国际海底“圈地运动”蓬勃兴起。从1994年海底管理局成立至2007年,海底管理局共收到8项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2011年至今,国际海底管理局新收到了6项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申请、4项富钴结壳矿区申请以及8项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

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并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许多领域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1970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1990年大洋协会成立后,便积极准备实现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目标——在国际海底申请到一块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1991年,我国成为继俄(苏联)、法、日、印度之后第五个在联合国海底筹委会登记注册的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并在2001年国际海底管理局出台多金属结核勘探规章后,与管理局签订了第一块位于东北太平洋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矿区,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

2011年,我国在国际海底获得第二块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的矿区。这块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是自国际海底管理局2010年5月7日通过《“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探矿和勘探规章》后接受和核准的第一份矿区申请。

此次签订合同的富钴结壳矿区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山区,面积为3000平方公里,限定在长度550公里、宽度550公里的长方形范围内。

“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三种主要国际海底矿产资源专属勘探矿区的国家。” 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涅·艾洛提·奥敦通在签字仪式上发言时说。

划定有商业开采前景的矿区不容易

申请国际海底矿区,政府、国有实体和私人企业都可以,但金建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体现出让国际海底管理局足够放心的财政和技术能力。

根据相关规定,矿区申请被核准后,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为期15年的勘探合同,并依照合同,履行开展有关环境监测、环境基线调查与研究、完成一定百分比的勘探区面积的放弃以及培训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员等义务。

以富钴结壳矿区为例,签订合同8年后要放弃1/3的矿区面积,10年时,再将第二个1/3放弃,最后保留1000平方公里。等到未来商业开发时机一旦成熟,就在这1000平方公里内进行商业开发活动。

“要找到富矿区,并做出准确的放弃,与对深海大洋的认识水平直接相关。”金建才说,我国现有的三块矿区各有特点:和多金属结核矿区位于比较平坦的深海平原不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所在区域是大洋中脊,相当于陆地上的山脉,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环境保护措施因此也更加具体和严格。而富钴结壳分布在水深800米至4000米之间的海山、海脊和海台的斜坡和顶部。“随着对深海大洋认知的深入,在不断提升不同地质单元成矿理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划定有商业开采前景的矿区。”

谈及申请国际海底矿区的意义,金建才提炼出几个关键词:资源、科研、环境、深海技术。

国际海底蕴藏着人类发展所需的丰富资源,除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矿产资源外,生物基因资源、空间资源等都对人类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勘探活动,我国加深了对海底地质、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水平。此外我国的深海技术装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一支能完成海上调查、工程技术装备的研发以及科学研究和环境评价的人才队伍。

“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

我国深海勘查和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

金建才至今记得,申请多金属硫化物矿区时,为了整出一份漂亮的材料,参与人员像小媳妇似的大门不出二门不入,封闭集中工作整整两个月。上世纪80年代,我国几个部门虽然都有自己的远洋调查船只,但之间的标准并不统一。想要捏成一个拳头向外出击,首先要做的就是各个数据都能顺利对接。

自大洋协会成立以来,我国在深海勘查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总共完成了30多个航次的科学考察。

但金建才毫不避讳,“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

用于资源环境调查的主力船“大洋一号”、“蛟龙”号母船“向阳红9号”船,已经到了该退役和接近退役的年龄,后续船队建设和远洋勘查保障基地建设问题,已成为我国走向大洋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矿区为包括“蛟龙”号、“潜龙一号”在内的深海装备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场所,但金建才直言,因为整体能力跟不上,目前这些设备都处于边试验边应用的阶段,得经过几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历练才能成熟。

按照规定,我国2001年签订的首份合同将于2016年到期,届时如果国际海底商业开发条件成熟,将转入开采阶段。金建才说,我国在海底资源勘探方面与国外存在差距,开采能力更弱,几乎不具备开采能力,加快大规模发展深海装备迫在眉睫。

他同时提出,在搭建了高水平硬件设备后,希望我国科学家能提出高水平的科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