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是谁害死了“学术帝”?

2014/5/6 9:21:42 | 1530次浏览

4月16日晚上9点多,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二年级硕士蔡洁挺“用自缢的方式”“选择了离开”。在同学们的回忆里,蔡洁挺是班上的“学术帝”,因成绩优异而被免试保送读研。在其遗书中,除了无法按时毕业,找不到工作是他陷入绝望的另一个原因。(据 5月4日《新京报》)

一个曾经令人羡慕不已的“学术帝”,以这种极端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究竟是谁杀死了他?留给人们太多的反思。

首先一点,就是为虚名所累,一个学生,学术能力再强,顶多只算是在科研旅途上起航阶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科生,却被冠以“学术帝”称号。捧是动力,但捧得过高,无形之中就造成了巨大心理压力。一旦越出承受底线,就是捧杀。令人遗憾的是,在这方面,学校并没有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而他选择的论文选题明显“难以完成”,导师对其可行性论证和指导又在哪里?延期毕业本也不是太过丢人的事,“唉声叹气”显然只是为了面子,虚荣心作怪,并愈陷愈深,难以自拔,最终选择了这种极端方式。

其次一点,就是择业好高骛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尤其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先就业再择业”应成为学生找工作的信条。然而,现在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执拗到八匹马难拉回头。一些大学生情愿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将就”。“嫌海口的公司远没去”,难道遂人心愿的工作就是如此好找的?心态决定结果。对于求职而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一个小小的意外,都可能成为跌落的出口,尚未起飞便已折翅。

这两点,是直接原因,但真正的罪魁祸首,恐怕还是高校的情商教育缺失。现在的大学教育,往往偏重学习“过关”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耐挫教育,感恩教育等等,常常不够重视。一些学生一有风吹草动,就以为天塌了;一些学生,更是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学术帝”面对人生挫折选择极端方式逃避现实,这是人性懦弱的表征,其反映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挫折面前茫然无措的心态,更 昭示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败笔。

传授大学生文化知识没错,帮助他们练就生存 本领没错,对他们进行荣誉教育也没错,激发他们 的高远追求更没错,但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常常忽视了一个前提:一个大学生只有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耐得住生活挫折,经得起雨打风吹,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才。温棚里的花蕾如何 结出香甜的果实?所以, 我们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真正值得同情的,还是这些未开放却已夭折的鲜花。

蔡洁挺虽是极端案例,但随着毕业季来临,毕业生对于未来的焦虑心态普遍存在 ,并且一定还会以新的表现。如何做好心理疏导,为他们的困惑指点迷津,如何赶走他们以及大学生心中的挫败感和孤立感,这亟须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并做出切实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