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午9:00-11:00 下午2:00到4:00
微信

琅拓科电子郭进:做创业者中的“商业思想家”

2014/6/26 14:35:07 | 1575次浏览

从博士生寝室创业,到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长、仅5年销售收入过千万;仅有十余名员工时就提出“三驾马车”的发展理念,如今公司业务横跨微波设备、互联网产业、科技金融三大领域;13名员工却设了8个部门,制定了20多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跑市场、不下实验室,却将主要精力用在谋划公司发展远景、制定公司管理制度上……与众多创业者创业初期忙于找风投、报专利、跑市场相比,琅拓科电子集团总裁郭进的创业理念多少有些另类,在他看来,创业成功的密码千差万别,而创业失败的原因一定不是没有核心技术,而是缺乏思想。

一个对制度和流程的坚持近乎偏执的人,一个喜欢向投资企业输出管理理念的人,带着这份好奇和疑问,6月的一天,记者走进了成都高新区郭进的办公室听他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郭进,“工科男”,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中科院物理所硕博连读,毕业后,准备先去大企业工作积累经验和创业启动金,随后寻找机会自己创业,创业前的郭进与众多大学毕业生无异。

2008年毕业前夕,一个意外的“蛋糕”加速了这个计划:经朋友介绍,有人准备投资500万元,支持郭进进军他多年研究的射频微波放大器领域——这是无线传输设备必需的设备之一,如果将无线信号比作虚拟空间中的“运动员”,可用于对讲机、手机、电视等信号传输的不同频段比作“赛场跑道”,射频放大设备则是让不同“跑道”更长、更远、更准的仪器。当时,尽管我国射频放大器的相关技术已经成熟,但相关民用产业市场却刚刚起步。

可随后,投资方却因个人问题突然撤资。“当时想了想,还是接着干吧。”于是,注册资金从500万降到5万,还是郭进自掏腰包,公司办公地也从中关村写字楼搬到了寝室,设备全部采购二手的。

与这个阶段的大多数怀揣梦想、坚定前行的创业者一样,微薄的收入、夜以继日的赶工,是郭进创业最初一年的写照。

但2011年前后,一次创业培训彻底颠覆了郭进的创业理念,在后来郭进将之比作涅槃重生,“当时就讲创业的核心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是核心技术,但老师说是组织或者模式。”这次课让郭进从赶设备、设计产品、跑订单的忙碌奔跑中停了下来,第一次,他停下了手中所有的工作,开始认真思考企业的未来。

射频微波放大器是一个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行业,并非要求对行业颠覆式的变革,而是扎实的做事。“我们要想成为大公司,就必须从一开始按大公司的方式和理念去管理,去布局,与其摊子大了砸摊子,不如一开始就规划到位。”正是这一年,在企业内部交流会上,郭进首次提出了未来企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微波设备、互联网产业、科技金融服务,而后二个领域之前公司从未涉及,当时不少公司员工表示听不懂、也想不到。

此后一年,郭进拿出大量时间制定了员工手册、项目管理手册、市场营销手册近千条规章制度,仅13个员工却设立了8个部门,很多部门都是“光杆司令”。在外人看来,这不可思议甚至可笑,但正是这些铸就了琅拓科的迅速崛起。

“我告诉员工,我们创业不是简单地为了赚钱,而是要做大做强做长久,而要做到这一点,岗位有职责,工作有流程,行事有制度就意味着效率和财富。”郭进告诉记者,琅拓科的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已经是第四版,长达59页,包括23项具体制度,近千条款。此外,为在创业初期资金、人才有限的情况下,快速建立优秀科研团队,郭进还提出了自己不下实验室的制度,“技术人员找我讨论方案,可以在办公室讲;不懂的我给他们进行培训,做错了没事、做砸了没事,但是必须自己做。”这一作法,使得琅拓科的人才团队成长很快,具备了占领行业高地的人才优势。

在郭进看来,企业处于初创期时一般矛盾较少,但在成长期却有诸多“烦恼”,且往往会因管理混乱而影响发展,此时对未来的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琅拓科“三驾马车”计划已全部搭建完毕:成都琅拓科信息有限公司成立,琅拓科针对创业企业管理服务平台“我来帮你”,推出了基于云平台、移动终端的“帮帮软件”;在科技金融服务板块,琅拓科利用企业“东篱资本”与成都锦鸿投资等组成了2亿元募集资本,重点关注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投资。与仅盯着“收益”与“回报”的风投不同,郭进还向被投资企业输出管理理念,提升对方创业管理水平、扩展发展思路。

“做企业如果眼光只盯着企业,路只会越走越窄。不思考企业战略发展问题、不当商业思想家,就没有做大的可能。”虽然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郭进认为远远不够,创业容易,守业难。“企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不能做任何零件而是看护人。机器运转不好了,我调整一下,如果到一定程度调整都转不好,我就把它拆了,重新搭一个更好的架构。”

这就是郭进和他的创业故事,一个很可能一开始只能赢得赞赏却得不到认同的创业故事。而郭进深知,那些因发展方向错误、经营简单粗暴、管理乏善可陈,最终被市场所淘汰的失败者能够读懂他的选择;那些正处在创业初期的煎熬与混沌中的创业者能够明白他的道路。